程子華簡介資料(個人簡曆圖片)
無產階級革命家、原全國政協副主席。
早年經曆
程子華同誌1905年出生於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的一個貧民家庭。他青少年時代即立誌報國。1922年考入太原國民師範,他多次參加了反對軍閥統治的愛國-;在鬥爭中,他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,於192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――當時國內的革命形勢風起雲湧,他決心投筆從戎。
參加革命
1926年12月他受黨組織派遣,考取了黃埔軍校武漢分校,從此走上了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鬥爭的戎馬生涯。
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以後,程子華同誌積極參加了討伐叛軍夏鬥寅的戰鬥。此後,他幾經周折來到廣州,於1927年12月參加了廣州起義。起義軍退出廣州以後,他參加了保衛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的鬥爭。1929年後,他到國民黨軍隊嶽維峻部做 工作,成功地發動了大冶兵暴,壯大了鄂東南革命根據地的力量。
1931年4月,他到中央蘇區工作,曆任紅35軍307團團長、獨立三師師長、紅五軍四十師師長、四十一師師長兼政委、十四師師長、二十二師師長、粵贛軍區代參謀長等職,參加了第二到第五次反圍剿鬥爭。在反圍剿鬥爭中,他運用毛澤東同誌的戰略戰術,深入發動群眾,誘敵深入,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,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。1934年1月在第二次中華蘇維埃代表大會上,被授予二等紅星獎章。
1934年6月,中央決定派程子華同誌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工作。行前周恩來同誌親自談話,分析了形勢,部署了任務。到達鄂豫皖以後,他任紅25軍軍長,於1934年11月和中共鄂豫皖省委及紅25軍的其他領導同誌一起率領紅25軍實行戰略轉移,開始了長征。在和中央失去聯係的情況下,戰勝了敵軍的圍追堵截,1935年初到達陝南,開辟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。後擔任鄂豫陝省委代理書記、紅25軍政委。1935年7月,紅25軍西出甘肅,鉗製
敵軍兵力,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北上。1935年9月,紅25軍到達陝北,與劉誌丹同誌領導的陝北紅軍會合,合編為紅十五軍團,程子華任軍團政委。他參與指揮了勞山戰役、榆林橋戰鬥,鞏固、擴大了陝北革命根據地。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陝北後,紅十五軍團在中央的領導下,配合紅一軍團南北夾擊敵人,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偉大勝利。瓦窯堡會議以後,為了打通抗日路線,鞏固、擴大蘇區和紅軍,根據中央的部署,1936年2月,紅軍開始東征。他和徐海東同誌一起率領紅十五軍團參加了東征戰役。為了迎接二、四方麵軍,實現三大紅軍主力會合,中央決定西征甘肅、寧夏。1936年5月,紅十五軍團與紅一軍團分兩路西進。進軍途中,重創了馬鴻逵的 武裝,同時注意民族政策,發動回民群眾組織了抗日的武裝。紅軍3大主力會師後,取得了具有曆史意義的山城堡戰役的勝利。
抗日前線
西安事變以後,黨中央為了建立和擴大抗日統一戰線,派程子華同誌到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工作,任黨團書記兼人民武裝部長、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員。他積極發動群眾,擴大抗日武裝,同閻錫山的-政策進行了有理有利的鬥爭。1939年1月,他深入敵後到冀中軍區工作,任冀中軍區政委,後兼冀中區黨委書記。在極艱苦的情況下,他和呂正操同誌領導了軍隊的整頓工作;發動群眾,組織群眾,武裝群眾,堅持了平原遊擊戰爭,領導冀中軍民粉碎了日寇的“五一”大掃蕩,鞏固了冀中抗日根據地。他總結了在平原地區建設根據地和進行遊擊戰爭的經驗,編寫了《冀中平原上的民兵鬥爭》,倡導了地道戰。1943年8月,他任晉察冀中央分局副書記兼軍區副政委,後代理分局書記、代理軍區司令員和政委,領導粉碎了日寇對晉察冀的3個月大掃蕩,堅持和擴大了敵後武裝鬥爭,衝破了敵人的經濟-,促進了邊區經濟的發展,鞏固、擴大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。
解放戰爭
抗日戰爭勝利後,蔣介石發動內戰。1945年10月,程子華同誌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、冀察熱遼中央分局書記、軍區司令員兼政委。他根據黨中央解放全國的戰略部署,領導創建了冀察熱遼根據地,在1947―1948年的秋、冬、夏季攻勢中,消滅了華北敵軍大量的有生力量,指揮了隆化戰役,解放了熱河全省,根據-的命令,配合楊、羅、耿兵團,切斷了華北與東北的敵軍聯係。1948年9月,參加了遼沈戰役,組織指揮了著名的塔山阻擊戰,成功地阻擊了敵人從葫蘆島和錦西增援錦州的部隊,對我軍取得錦州戰役的勝利,確保對東北敵軍形成關門打狗之勢,起了重要作用。1948年10月,他任東北軍區第二兵團司令員。11月初,奉命先遣入關,協同兄弟部隊,重創了敵軍的主力,對北平形成了包圍態勢。北平解放後,任北平警備司令員兼政委。
1949年4月21日,毛澤東主席、朱德總司令發出了“向全國進軍”的命令。程子華同誌任第四野戰軍十三兵團司令員,率部南下,先後解放了安陽、新鄉、襄樊、沙市、宜昌等地。勝利渡江後,參加了衡寶戰役,配合兄弟部隊解放了湖南全境。
建國以後
1949年末,中央任命程子華同誌為山西省委書記、省政府主席、省軍區司令員兼政委。他從此結束了長達22年的戎馬生涯,投身到新中國的建設事業。
在山西工作期間,程子華同誌重點抓了人民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工作,並把軍隊的協同作戰和思想政治工作經驗運用到各部門的工作中去。1950年10月以後,他調任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副主任、主任、黨組書記,領導了全國供銷合作社係統的創建,提出並經中央批準在全國推廣了對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3種形式和對農村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3種形式,完成了對手工業和農村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。1956年任國務院財貿辦公室副主任。1958年任商業部長、黨組書記,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幹部學校(北京工商大學最早前身之一)校長(1950.7-1954.7)。1960年任國家建委副主任、黨組副書記。1961年任國家計委常務副主任、黨組副書記。在國家計委工作期間,正值國民經濟困難時期,他認真貫徹中央關於“調整、鞏固、充實、提高”的八字方針,有效地縮短了基本建設戰線,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恢複和發展。1964年後任中共中央西南局-書記兼西南三線建委常務副主任。他根據毛澤東同誌提出的“建設要快,但不要潦草”的指示,深入實際,調查研究,統一規劃,綜合平衡,突出重點,精心組織,發動各部門通力合作,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,艱苦創業,建設了一批以攀枝花鋼鐵基地為重點的廠礦和軍工企業。
文革期間,程子華同誌因受林彪、“-”的破孩,被錯誤地長期關押,身心受到了嚴重損害。在關押期間,他立場堅定,毫不動搖,與林彪、“-”一夥進行了頑強地鬥爭。在獄中,他以堅強的毅力,認真學習毛澤東的《實踐論》、《矛盾論》,在雙手嚴重殘疾、生活難以自理、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,寫出了長達萬言的《關於西南三線建設的情況總結》。這是一份珍貴史料,周恩來同誌曾給予高度評價。1975年以後,他到中央黨校讀書班學習,結合我國經濟建設的實際,寫出了《我對〈資本論〉第二卷關於再生產理論的認識》。
晚年雄心
1978年3月,程子華同誌任民政部部長、黨組書記。他不顧年老體殘,夜以繼日地工作,在很短的時間內,就組建了民政部,使全國的民政工作走上了正軌,出現了新的局麵。他非常重視、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,堅決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製定的路線、方針和政策,帶領廣大民政幹部撥亂反正,肅清林彪、“-”的流毒,對民政係統和民政工作進行了全麵整頓。他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,平反了大量的冤假錯案。他非常重視民主政治建設,主持了《選舉法》的修改工作,親自帶隊深入基層進行選舉試點,並組織領導了文革以後的第一次全國縣、鄉選舉。為了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後麵貌,他率先推動了扶貧工作。他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,關心殘疾人事業,經常深入災區和貧困地區察看災情、訪貧問苦,親自批閱和接待了大量的人民群眾來信來訪。
程子華同誌在全國政協和中央顧問委員會工作期間,繼續完成了中央交辦的大量重要工作。他籌建了黃埔同學會,參與了三峽建設調研工作,關心體育事業。
他堅決擁護黨的十三大所確立的“一個中心,兩個基本點”的基本路線,堅持四項基本原則,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,堅決擁護以-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,在政治上始終同黨中央保持一致。在他生命彌留之際,還十分關心國家製定的十年規劃、“八五”計劃,關心祖國統一大業。
程子華同誌是中共七屆中央候補委員、八屆和十一屆中央委員,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,第三、四、五屆全國人大代表,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,第五、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,在黨的第十二屆、十三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、常委。
1991年3月30日22時11分,程子華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北京逝世,終年86歲。
程子華(1905-1991),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人;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、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、無產階級革命家、我軍卓越的指揮員和政治工作者、我國經濟戰線傑出的領導者。他1925年參加革命,在將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,曆盡千難萬險,始終以堅韌不拔、百折不撓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,站在鬥爭的最前列,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。程子華同誌1950年7月至1954年7月任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幹部學校(現北京工商大學最早前身之一)校長。
無產階級革命家、原全國政協副主席。
早年經曆
程子華同誌1905年出生於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的一個貧民家庭。他青少年時代即立誌報國。1922年考入太原國民師範,他多次參加了反對軍閥統治的愛國-;在鬥爭中,他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,於192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――當時國內的革命形勢風起雲湧,他決心投筆從戎。
參加革命
1926年12月他受黨組織派遣,考取了黃埔軍校武漢分校,從此走上了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鬥爭的戎馬生涯。
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以後,程子華同誌積極參加了討伐叛軍夏鬥寅的戰鬥。此後,他幾經周折來到廣州,於1927年12月參加了廣州起義。起義軍退出廣州以後,他參加了保衛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的鬥爭。1929年後,他到國民黨軍隊嶽維峻部做 工作,成功地發動了大冶兵暴,壯大了鄂東南革命根據地的力量。
1931年4月,他到中央蘇區工作,曆任紅35軍307團團長、獨立三師師長、紅五軍四十師師長、四十一師師長兼政委、十四師師長、二十二師師長、粵贛軍區代參謀長等職,參加了第二到第五次反圍剿鬥爭。在反圍剿鬥爭中,他運用毛澤東同誌的戰略戰術,深入發動群眾,誘敵深入,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,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。1934年1月在第二次中華蘇維埃代表大會上,被授予二等紅星獎章。
1934年6月,中央決定派程子華同誌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工作。行前周恩來同誌親自談話,分析了形勢,部署了任務。到達鄂豫皖以後,他任紅25軍軍長,於1934年11月和中共鄂豫皖省委及紅25軍的其他領導同誌一起率領紅25軍實行戰略轉移,開始了長征。在和中央失去聯係的情況下,戰勝了敵軍的圍追堵截,1935年初到達陝南,開辟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。後擔任鄂豫陝省委代理書記、紅25軍政委。1935年7月,紅25軍西出甘肅,鉗製
敵軍兵力,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北上。1935年9月,紅25軍到達陝北,與劉誌丹同誌領導的陝北紅軍會合,合編為紅十五軍團,程子華任軍團政委。他參與指揮了勞山戰役、榆林橋戰鬥,鞏固、擴大了陝北革命根據地。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陝北後,紅十五軍團在中央的領導下,配合紅一軍團南北夾擊敵人,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偉大勝利。瓦窯堡會議以後,為了打通抗日路線,鞏固、擴大蘇區和紅軍,根據中央的部署,1936年2月,紅軍開始東征。他和徐海東同誌一起率領紅十五軍團參加了東征戰役。為了迎接二、四方麵軍,實現三大紅軍主力會合,中央決定西征甘肅、寧夏。1936年5月,紅十五軍團與紅一軍團分兩路西進。進軍途中,重創了馬鴻逵的 武裝,同時注意民族政策,發動回民群眾組織了抗日的武裝。紅軍3大主力會師後,取得了具有曆史意義的山城堡戰役的勝利。
抗日前線
西安事變以後,黨中央為了建立和擴大抗日統一戰線,派程子華同誌到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工作,任黨團書記兼人民武裝部長、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員。他積極發動群眾,擴大抗日武裝,同閻錫山的-政策進行了有理有利的鬥爭。1939年1月,他深入敵後到冀中軍區工作,任冀中軍區政委,後兼冀中區黨委書記。在極艱苦的情況下,他和呂正操同誌領導了軍隊的整頓工作;發動群眾,組織群眾,武裝群眾,堅持了平原遊擊戰爭,領導冀中軍民粉碎了日寇的“五一”大掃蕩,鞏固了冀中抗日根據地。他總結了在平原地區建設根據地和進行遊擊戰爭的經驗,編寫了《冀中平原上的民兵鬥爭》,倡導了地道戰。1943年8月,他任晉察冀中央分局副書記兼軍區副政委,後代理分局書記、代理軍區司令員和政委,領導粉碎了日寇對晉察冀的3個月大掃蕩,堅持和擴大了敵後武裝鬥爭,衝破了敵人的經濟-,促進了邊區經濟的發展,鞏固、擴大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。
解放戰爭
抗日戰爭勝利後,蔣介石發動內戰。1945年10月,程子華同誌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、冀察熱遼中央分局書記、軍區司令員兼政委。他根據黨中央解放全國的戰略部署,領導創建了冀察熱遼根據地,在1947―1948年的秋、冬、夏季攻勢中,消滅了華北敵軍大量的有生力量,指揮了隆化戰役,解放了熱河全省,根據-的命令,配合楊、羅、耿兵團,切斷了華北與東北的敵軍聯係。1948年9月,參加了遼沈戰役,組織指揮了著名的塔山阻擊戰,成功地阻擊了敵人從葫蘆島和錦西增援錦州的部隊,對我軍取得錦州戰役的勝利,確保對東北敵軍形成關門打狗之勢,起了重要作用。1948年10月,他任東北軍區第二兵團司令員。11月初,奉命先遣入關,協同兄弟部隊,重創了敵軍的主力,對北平形成了包圍態勢。北平解放後,任北平警備司令員兼政委。
1949年4月21日,毛澤東主席、朱德總司令發出了“向全國進軍”的命令。程子華同誌任第四野戰軍十三兵團司令員,率部南下,先後解放了安陽、新鄉、襄樊、沙市、宜昌等地。勝利渡江後,參加了衡寶戰役,配合兄弟部隊解放了湖南全境。
建國以後
1949年末,中央任命程子華同誌為山西省委書記、省政府主席、省軍區司令員兼政委。他從此結束了長達22年的戎馬生涯,投身到新中國的建設事業。
在山西工作期間,程子華同誌重點抓了人民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工作,並把軍隊的協同作戰和思想政治工作經驗運用到各部門的工作中去。1950年10月以後,他調任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副主任、主任、黨組書記,領導了全國供銷合作社係統的創建,提出並經中央批準在全國推廣了對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3種形式和對農村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3種形式,完成了對手工業和農村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。1956年任國務院財貿辦公室副主任。1958年任商業部長、黨組書記,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幹部學校(北京工商大學最早前身之一)校長(1950.7-1954.7)。1960年任國家建委副主任、黨組副書記。1961年任國家計委常務副主任、黨組副書記。在國家計委工作期間,正值國民經濟困難時期,他認真貫徹中央關於“調整、鞏固、充實、提高”的八字方針,有效地縮短了基本建設戰線,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恢複和發展。1964年後任中共中央西南局-書記兼西南三線建委常務副主任。他根據毛澤東同誌提出的“建設要快,但不要潦草”的指示,深入實際,調查研究,統一規劃,綜合平衡,突出重點,精心組織,發動各部門通力合作,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,艱苦創業,建設了一批以攀枝花鋼鐵基地為重點的廠礦和軍工企業。
文革期間,程子華同誌因受林彪、“-”的破孩,被錯誤地長期關押,身心受到了嚴重損害。在關押期間,他立場堅定,毫不動搖,與林彪、“-”一夥進行了頑強地鬥爭。在獄中,他以堅強的毅力,認真學習毛澤東的《實踐論》、《矛盾論》,在雙手嚴重殘疾、生活難以自理、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,寫出了長達萬言的《關於西南三線建設的情況總結》。這是一份珍貴史料,周恩來同誌曾給予高度評價。1975年以後,他到中央黨校讀書班學習,結合我國經濟建設的實際,寫出了《我對〈資本論〉第二卷關於再生產理論的認識》。
晚年雄心
1978年3月,程子華同誌任民政部部長、黨組書記。他不顧年老體殘,夜以繼日地工作,在很短的時間內,就組建了民政部,使全國的民政工作走上了正軌,出現了新的局麵。他非常重視、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,堅決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製定的路線、方針和政策,帶領廣大民政幹部撥亂反正,肅清林彪、“-”的流毒,對民政係統和民政工作進行了全麵整頓。他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,平反了大量的冤假錯案。他非常重視民主政治建設,主持了《選舉法》的修改工作,親自帶隊深入基層進行選舉試點,並組織領導了文革以後的第一次全國縣、鄉選舉。為了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後麵貌,他率先推動了扶貧工作。他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,關心殘疾人事業,經常深入災區和貧困地區察看災情、訪貧問苦,親自批閱和接待了大量的人民群眾來信來訪。
程子華同誌在全國政協和中央顧問委員會工作期間,繼續完成了中央交辦的大量重要工作。他籌建了黃埔同學會,參與了三峽建設調研工作,關心體育事業。
他堅決擁護黨的十三大所確立的“一個中心,兩個基本點”的基本路線,堅持四項基本原則,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,堅決擁護以-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,在政治上始終同黨中央保持一致。在他生命彌留之際,還十分關心國家製定的十年規劃、“八五”計劃,關心祖國統一大業。
程子華同誌是中共七屆中央候補委員、八屆和十一屆中央委員,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,第三、四、五屆全國人大代表,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,第五、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,在黨的第十二屆、十三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、常委。
1991年3月30日22時11分,程子華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北京逝世,終年86歲。
程子華相關




經曆曆史事件:

相關院校:

同年(公元1905年)出生的名人:





同年(公元1991年)去世的名人:





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